您的位置: 首页 >学院要闻>详细内容

学院要闻

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创新思政课堂:AI赋能国家安全教育新探索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5-04-15 11:10:56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 

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创新思政课堂:AI赋能国家安全教育新探索

    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近日的《国家安全教育》课堂上,青年教师陈天舒以“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安全”为主题,通过“AI互动研讨+数字人辅助讲授”的教学设计,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。这一创新实践摒弃了传统单向灌输模式,以教师引导、技术赋能为特色,探索了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可行路径。

    AI工具激活学生思辨

    课堂伊始,陈天舒组织学生使用智能分析工具,自主探究“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”。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,对多个AI平台生成的解决方案进行比对。“有的方案侧重科技创新,有的强调制度完善,这种差异恰好体现了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性。”2023级学生周蕊在分享中发现。陈天舒随即引导学生展开辩论:“不同方案的优势与盲点是什么?如何构建系统性安全观?”通过教师的层层设问,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的思辨训练。

    数字人辅助深化认知

    在教学核心环节,陈天舒借助数字人技术系统梳理知识脉络。虚拟讲师通过动态数据图谱,直观呈现经济安全、生态安全等领域的协同关系,并结合南海资源开发等案例,解析政策制定中的平衡逻辑。“数字人不是替代教师,而是帮助突破教学难点。”陈天舒强调。在案例分析阶段,他同步调取实时数据,将学生提出的方案与最新政策导向进行对照,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。 34f6691b08a67f8de15d9b61904f8b9

    教学创新聚焦育人本质  

    “新技术始终服务于教学目标。”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研室主任陶泱霖指出,陈天舒的课堂创新体现在三个维度:

1. 教师主导性:AI工具使用严格设置学术边界,避免技术依赖;

2. 知识结构化:数字人主要承担知识可视化功能,理论深化仍由教师完成;

3. 价值引领性:所有技术应用均指向国家安全观的培养,如通过数据对比凸显我国生态治理成效。

    该课程已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模式:教师提前2周筛选权威数据库,构建教学专用AI知识库;设计“生成-分析-重构”三阶训练法,将AI输出转化为思辨素材;建立数字人课件审查机制,确保教学内容准确性。

    守正创新培育时代新人

“教师的专业素养才是课堂的灵魂。”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卫民表示,学院鼓励教师合理运用新技术,但始终坚持“内容为王”的原则。

    课后随访显示,92%的学生认为“教师对AI答案的点评环节最有启发”,85%的受访者表示“通过课堂增强了系统思维意识”。这种既保持教师主体地位、又善用技术优势的教学模式,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。

 

终审:马克思主义学院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